建经简介 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 骨干团队 资质荣誉
数字中心 法律咨询 建经设计 研究中心 建经产学研 援外咨询
建经新闻 党建廉洁 社会公益
设计咨询 投资咨询 招标代理 造价咨询 全过程咨询 工程监理 国际咨询
房建工程 公路工程 市政公用 轨道交通 机场建设 水利工程 能源项目 水运工程 双碳咨询
招标公告 中标公示
业务咨询 人才招聘
建经动态

建经动态

JIANJING DYNAMIC

建经新闻 党建廉洁 社会公益
党建引领 | 红墙映初心·诗卷润风骨——建经咨询红鹰&蓝鲸训练营的立体成长实践
时间:2025-07-18

青史长河奔涌处,丹心一脉续新章。对于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而言,成长从不是孤立的跋涉 —— 它需要扎根历史的沃土汲取信仰养分,更需要浸润人文的清泉滋养精神风骨。于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立体成长画卷徐徐铺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墙下,触摸从石库门到南湖船的初心脉络,让百年党史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脉;在《久仰了,苏东坡》的诗画光影里,对话那位历经沉浮却始终赤诚的文人,让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韧性成为内心的铠甲。这既是一次红色初心的溯源之旅,亦是一场人文风骨的浸润之行,让每一步成长都在历史纵深与人文广度中找到坐标。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49.jpg

微信图片_20250728165830.jpg

一、溯源红色初心:

中共一大会址的精神洗礼

董事长黄志挺、顾问李斌博士、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吴李权风控审计部负责人韩楚的带领下,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们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驻足于“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前。这座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建成的场馆,地下一层展厅占地3700平方米,12万件馆藏中精选的612件展品,通过“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尾厅”的叙事脉络,以多媒体加实物的方式实景还原历史,铺展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从初创到奋进的壮阔历程。

微信图片_20250728165838.jpg

(一)序厅:

石库门与红船的精神地标

序厅作为展陈的灵魂,以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为背景的主雕塑群尤为震撼:13位代表错落有致,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建党之初,纲领问题是当务之急——主雕塑两侧的纲领墙复刻了党的第一份纲领,因原件仅存英、俄文版本,展馆参考《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的格式和字体,将“明确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等核心内容镌刻其上,字里行间透着开天辟地的决心。

序厅两侧的浮雕墙各有深意:左侧以石库门元素标注“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右侧以南湖红船元素呼应中共一大的南湖会议。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有学员望着红船浮雕轻声感慨:“从石库门到南湖船,一步之遥,却走完了中国革命‘从0到1’的跨越。”

(二)前仆后继、救亡图存:

苦难中的探索

走进“前仆后继、救亡图存”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苦难历史扑面而来。玻璃展柜中,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24个不平等条约文本泛黄易碎,“割地”“赔款”的条款字字刺眼;旁边陈列的鸦片战争时期船舰模型、旧式炮械,无不揭示着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深重苦难”。

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展墙上,这些探索的史料按时间排列,清晰展现着“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方案的相继失败。“但这些失败并非徒劳,”黄志挺董事长在“辛亥革命失败”展板前稍作停留,“它们让‘共和国的幻象初步呈现’,为1920年代党的诞生做了历史铺陈。”学员们围拢过来,看着史料中“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结论,展厅内一时格外安静,仿佛能听见历史沉重的呼吸。

(三)民众觉醒、主义抉择:

思想的星火

来到“民众觉醒、主义抉择”区域,灯光渐亮,仿佛从黑暗中透出微光。1868年英商耶松船厂工人罢工的记载展板前,“上海产业工人最早的罢工斗争”字样格外醒目——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诞生并不断壮大,为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觉醒的浪潮同样汹涌。展柜中,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封面引人驻足:一只手代表中国无产阶级,一只手象征俄国十月革命,紧握的姿态寓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联结,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更令人瞩目的是李大钊使用过的科罗娜牌英文打字机——这是他向孙中山秘书吴若男借来使用一个多月的工具,正是在这台机器上,诞生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广泛的传播阶段”,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关键。

(四)早期组织、星火初燃:

信仰的集结

“早期组织、星火初燃”部分的核心,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雕塑,以艺术手法还原了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二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历史瞬间。后来经二人商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定名为“共产党”。场景还原的“老渔阳里二号”模型旁,清晰标注着这幢老房子的三重身份: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寓所。

展柜深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的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静静躺着——这是首个中文全译本,也是馆内“镇馆之宝”。旁边整齐排列着72个中译版本,最左侧那本“共党主义宣言”错版书尤为珍贵:当年因印刷错误多印了1000多本,现存已屈指可数。油画《星火》在不远处铺展,以写实手法展现各地早期组织50余名成员“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加入党的队伍,领导工人运动”的场景。学员们看着这本“有错别字的真理”,有人轻声笑了笑,眼中却满是对“星火燎原”的敬意。

(五)开天辟地、日出东方:

历史的转折

“开天辟地、日出东方”区域中央,“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的白铜雕塑还原了1921年7月23日的历史性时刻: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秘密聚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共一大。雕塑中,毛泽东虽手中无笔却作握笔姿态,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身形最高——这不仅因他实际身高,更以写意手法寓意他将引领中国人民谱写新篇章。


展墙上,1921年6月29日新民学会成员谢觉哉的日记复制品写道:“午后6:00叔衡往上海,携行者润之赴全国点支招”,日记中5个圈点是为“避共产主义者之嫌”。中共一大共召开7次会议,7月30日晚因法租界巡捕房干扰中断,最后一次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通过了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构,宣告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吴李权在此处驻足片刻,学员们也纷纷凑近,目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文字上停留,仿佛亲历了那个开天辟地的瞬间。

(六)砥砺前行、光辉历程:

奋斗的延续


步入“砥砺前行、光辉历程”部分,建党后的壮阔征程徐徐铺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展墙上,遵义会议、延安整风的照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地图,一步步指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曙光——那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展柜中,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白烈士修理地下电台的工具和配件锈迹斑斑,见证着秘密战线的牺牲。1949年后的展区里,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的突破,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脉络清晰。“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李斌博士指着“改革开放”展板说。学员们放慢脚步,看着“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不断前行”的描述,若有所思,仿佛触摸到了历史厚重的质感。

(七)尾厅与宣誓:

初心的传承

参观行至尾声,学员们跟随董事长黄志挺的脚步,来到尾厅的宣誓墙前。墙面鲜红如炽,金色的入党誓词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请大家举起右手,”黄志挺董事长的声音沉稳有力,党员们齐刷刷抬起右臂,握拳过肩,“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誓词声此起彼伏,又渐渐汇成一股洪流。有人声音洪亮,带着一往无前的坚定;有人语气凝重,似在与百年前的共产党人隔空对话——“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每一句都像锤子般敲在心上,与序厅石库门雕塑群所承载的初心遥遥相应。


宣誓结束后,展厅内仍回荡着余音。离馆时,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石库门的剪影。黄志挺董事长回望场馆,对学员们说:“从这里走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要扛在肩上的责任。”大家纷纷点头,脚步里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力量——这场红色之旅,终究化作了心底更坚定的信念。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010.jpg

二、浸润人文风骨:

《久仰了苏东坡》的精神对话

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后,学员们转至《久仰了,苏东坡》特展,在千年文脉中感受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这场以苏东坡亲述口吻展开人生叙事,通过画作、光影、艺术装置等多元形式,让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大家,从历史典籍中走到学员眼前。董事长黄志挺、顾问李斌博士、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吴李权风控审计部负责人韩楚陪同参观,与学员们一同在诗画光影中品读这位文人的生命历程。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054.jpg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第一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前,泛黄的《江城子》手稿投影在幕布上,字迹间似凝着泪痕。展区还原了眉山书香世家的场景:少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围坐案前读书,忠言书院的讲堂里,“唤鱼池”的传说被巧妙呈现——他与王弗未谋面却同题“唤鱼池”,那份默契化作展柜中一对相映成趣的鱼池题字拓片。学员们驻足良久,望着墙上苏轼与王弗成婚时的场景复原,有人轻声感叹这份“幻与姻缘”的细腻,仿佛能透过时光触摸到那份少年柔情。

(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第二幕以密州“超然台”为核心,台上摆着陶制茶盏与诗卷,背景大屏滚动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句。从杭州调任至贫瘠密州,苏轼却在此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展柜中,他与苏辙讨论“超然”之意的书信复制品字迹洒脱,旁边的《密州出猎》手稿引得几位学员俯身细看,有人指着“诗酒趁年华”的字句轻笑,似在感慨这份于困境中提炼诗意的豁达。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18.jpg

(三)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第三幕,氛围沉郁,幽暗灯光下,乌鸦雕塑与御史台场景复原勾勒出乌台诗案的压抑。苏轼入狱130余天的记载与狱中诀别诗手稿并置,字里行间的兄弟情深令人动容。学员们沉默地看着画中苏轼在党争漩涡中的身影,有人轻轻蹙起眉头,似在体会那份从云端跌落的挣扎与坚守。

(四)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幕“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是展览的高光处,光影模拟的黄州雨景中,“竹杖芒鞋”的雕塑伫立其间,《定风波》的吟诵声低回耳畔。展柜里陈列着苏轼躬耕东坡时用过的农具复制品,旁边的《前后赤壁赋》手稿上,“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字句格外醒目。几位学员站在互动光影区,感受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有人微微点头,似在共鸣这份于泥泞中站稳的韧性。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38.jpg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五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里,西湖十景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三潭印月的模型旁,摆着苏轼疏浚西湖的奏折复制品。展墙上,他在杭州写下的60余篇诗词手稿按时间排列,从“水光潋滟”“苏堤春晓”,勾勒出与这座城市的深厚联结。学员们望着画中百姓与苏轼共治水的场景,有人轻声说:“原来‘淡妆浓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实干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43.png

(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六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透着温情,王朝云的画像与《蝶恋花》词稿相映,展牌上“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典故引得几位学员会心一笑。他们看着苏轼在惠州与百姓共食荔枝的场景复原,再读“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那份在贬谪中寻得的自在,让人心头释然。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49.jpg

(七)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七幕“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的出口处,苏轼在儋州办学的场景令人动容。他教当地人种稻,墙上“问吾平生功业”的题词格外醒目。学员们看着这一幕,有人低声感叹:“原来最了不起的功业,是把他乡变成故乡,把困顿活成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54.png

离开展览时,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标语上。学员们手中的文创书签印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场与苏东坡的跨时空对话,让那份历经风雨却始终向上的精神,悄然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微信图片_20250728170158.jpg

四、结语


且把新火烹新志,不负韶光不负卿。中共一大会址的红墙在暮色中定格最后一道剪影,当苏东坡“人生如逆旅”的笔迹在灯光下渐次隐去,红鹰&蓝鲸训练营的这场实践之旅,早已超越了“活动”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信仰、精神的深度淬炼。


红色溯源的篇章里,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的墨香到宣誓墙前震耳的誓词,学员们触摸的不仅是百年党史的脉络,更是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传承。那些泛黄的不平等条约、李大钊的打字机、李白烈士的电台零件,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叩问——当面对挑战时,是否能如先辈般坚守初心?这场溯源,最终化作了学员们肩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让每一份职业追求都锚定着更辽阔的价值坐标。


人文浸润的旅程中,苏东坡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文人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密州出猎的豪情、乌台诗案的困顿、黄州躬耕的坚韧、杭州治水的实干、儋州办学的赤诚……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学员们读懂的不仅是诗词的平仄,更是一种“人生起落皆风景”的处世智慧。当“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书签握在手中,那份历经沉浮而不改的赤诚与韧性,已然成为应对职场压力、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精神钙质——专业精进的路上,既要有攻坚的锐气,更要有容挫的底气。


对于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而言,这场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既做仰望星空的理想者,以信仰锚定方向;也做心怀温度的坚守者,以风骨抵御风浪。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他们在项目攻坚中面临抉择,会想起中共一大会址里那份 “开天辟地” 的勇气,如13 位代表迈出石库门时那般坚定;当他们在职业困境中感到迷茫,会念起苏东坡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如黄州雨巷中竹杖芒鞋的行者那般通透。


而这,正是这场实践活动最珍贵的馈赠 —— 让红色初心成为穿透迷雾的灯塔,让人文风骨化作踏平坎坷的基石。当指尖再次触碰到石库门的温度,当诗卷里的墨香再次漫过心头,每一份成长都将兼具信仰的重量精神的厚度,每一步前行都能在历史的纵深里寻得勇气,在人文的广度汲取力量。这不是一场活动的落幕,而是一段信仰与风骨交织的生命印记,将永远镌刻在成长的征途上,指引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既敢做劈波斩浪的闯将亦能做从容笃定的舰长。愿这份红色初心灯塔永明人文风骨基石永固,让每一次破浪前行自带光芒,每一份坚守执着绽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