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长河奔涌处,丹心一脉续新章。对于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而言,成长从不是孤立的跋涉 —— 它需要扎根历史的沃土汲取信仰养分,更需要浸润人文的清泉滋养精神风骨。于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立体成长画卷徐徐铺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墙下,触摸从石库门到南湖船的初心脉络,让百年党史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脉;在《久仰了,苏东坡》的诗画光影里,对话那位历经沉浮却始终赤诚的文人,让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韧性成为内心的铠甲。这既是一次红色初心的溯源之旅,亦是一场人文风骨的浸润之行,让每一步成长都在历史纵深与人文广度中找到坐标。
一、溯源红色初心:
中共一大会址的精神洗礼
在董事长黄志挺、顾问李斌博士、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吴李权与风控审计部负责人韩楚的带领下,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们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驻足于“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前。这座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建成的场馆,地下一层展厅占地3700平方米,12万件馆藏中精选的612件展品,通过“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尾厅”的叙事脉络,以多媒体加实物的方式实景还原历史,铺展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从初创到奋进的壮阔历程。
(一)序厅:
石库门与红船的精神地标
序厅作为展陈的灵魂,以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为背景的主雕塑群尤为震撼:13位代表错落有致,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建党之初,纲领问题是当务之急——主雕塑两侧的纲领墙复刻了党的第一份纲领,因原件仅存英、俄文版本,展馆参考《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的格式和字体,将“明确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等核心内容镌刻其上,字里行间透着开天辟地的决心。
序厅两侧的浮雕墙各有深意:左侧以石库门元素标注“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右侧以南湖红船元素呼应中共一大的南湖会议。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有学员望着红船浮雕轻声感慨:“从石库门到南湖船,一步之遥,却走完了中国革命‘从0到1’的跨越。”
(二)前仆后继、救亡图存:
苦难中的探索
走进“前仆后继、救亡图存”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苦难历史扑面而来。玻璃展柜中,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24个不平等条约文本泛黄易碎,“割地”“赔款”的条款字字刺眼;旁边陈列的鸦片战争时期船舰模型、旧式炮械,无不揭示着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深重苦难”。
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展墙上,这些探索的史料按时间排列,清晰展现着“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方案的相继失败。“但这些失败并非徒劳,”黄志挺董事长在“辛亥革命失败”展板前稍作停留,“它们让‘共和国的幻象初步呈现’,为1920年代党的诞生做了历史铺陈。”学员们围拢过来,看着史料中“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结论,展厅内一时格外安静,仿佛能听见历史沉重的呼吸。
(三)民众觉醒、主义抉择:
思想的星火
来到“民众觉醒、主义抉择”区域,灯光渐亮,仿佛从黑暗中透出微光。1868年英商耶松船厂工人罢工的记载展板前,“上海产业工人最早的罢工斗争”字样格外醒目——随着近代工商业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诞生并不断壮大,为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觉醒的浪潮同样汹涌。展柜中,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封面引人驻足:一只手代表中国无产阶级,一只手象征俄国十月革命,紧握的姿态寓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联结,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更令人瞩目的是李大钊使用过的科罗娜牌英文打字机——这是他向孙中山秘书吴若男借来使用一个多月的工具,正是在这台机器上,诞生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广泛的传播阶段”,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关键。
(四)早期组织、星火初燃:
信仰的集结
“早期组织、星火初燃”部分的核心,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雕塑,以艺术手法还原了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二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历史瞬间。后来经二人商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定名为“共产党”。场景还原的“老渔阳里二号”模型旁,清晰标注着这幢老房子的三重身份: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寓所。
展柜深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的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静静躺着——这是首个中文全译本,也是馆内“镇馆之宝”。旁边整齐排列着72个中译版本,最左侧那本“共党主义宣言”错版书尤为珍贵:当年因印刷错误多印了1000多本,现存已屈指可数。油画《星火》在不远处铺展,以写实手法展现各地早期组织50余名成员“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加入党的队伍,领导工人运动”的场景。学员们看着这本“有错别字的真理”,有人轻声笑了笑,眼中却满是对“星火燎原”的敬意。
(五)开天辟地、日出东方:
历史的转折
“开天辟地、日出东方”区域中央,“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的白铜雕塑还原了1921年7月23日的历史性时刻: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秘密聚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共一大。雕塑中,毛泽东虽手中无笔却作握笔姿态,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身形最高——这不仅因他实际身高,更以写意手法寓意他将引领中国人民谱写新篇章。
展墙上,1921年6月29日新民学会成员谢觉哉的日记复制品写道:“午后6:00叔衡往上海,携行者润之赴全国点支招”,日记中5个圈点是为“避共产主义者之嫌”。中共一大共召开7次会议,7月30日晚因法租界巡捕房干扰中断,最后一次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通过了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构,宣告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吴李权在此处驻足片刻,学员们也纷纷凑近,目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文字上停留,仿佛亲历了那个开天辟地的瞬间。
(六)砥砺前行、光辉历程:
奋斗的延续
步入“砥砺前行、光辉历程”部分,建党后的壮阔征程徐徐铺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展墙上,遵义会议、延安整风的照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地图,一步步指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曙光——那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展柜中,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白烈士修理地下电台的工具和配件锈迹斑斑,见证着秘密战线的牺牲。1949年后的展区里,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到改革开放的突破,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脉络清晰。“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李斌博士指着“改革开放”展板说。学员们放慢脚步,看着“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不断前行”的描述,若有所思,仿佛触摸到了历史厚重的质感。
(七)尾厅与宣誓:
初心的传承
参观行至尾声,学员们跟随董事长黄志挺的脚步,来到尾厅的宣誓墙前。墙面鲜红如炽,金色的入党誓词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请大家举起右手,”黄志挺董事长的声音沉稳有力,党员们齐刷刷抬起右臂,握拳过肩,“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誓词声此起彼伏,又渐渐汇成一股洪流。有人声音洪亮,带着一往无前的坚定;有人语气凝重,似在与百年前的共产党人隔空对话——“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每一句都像锤子般敲在心上,与序厅石库门雕塑群所承载的初心遥遥相应。
宣誓结束后,展厅内仍回荡着余音。离馆时,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石库门的剪影。黄志挺董事长回望场馆,对学员们说:“从这里走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要扛在肩上的责任。”大家纷纷点头,脚步里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力量——这场红色之旅,终究化作了心底更坚定的信念。
二、浸润人文风骨:
《久仰了苏东坡》的精神对话
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后,学员们转至《久仰了,苏东坡》特展,在千年文脉中感受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这场以苏东坡亲述口吻展开人生叙事,通过画作、光影、艺术装置等多元形式,让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大家,从历史典籍中走到学员眼前。董事长黄志挺、顾问李斌博士、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吴李权与风控审计部负责人韩楚陪同参观,与学员们一同在诗画光影中品读这位文人的生命历程。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第一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前,泛黄的《江城子》手稿投影在幕布上,字迹间似凝着泪痕。展区还原了眉山书香世家的场景:少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围坐案前读书,忠言书院的讲堂里,“唤鱼池”的传说被巧妙呈现——他与王弗未谋面却同题“唤鱼池”,那份默契化作展柜中一对相映成趣的鱼池题字拓片。学员们驻足良久,望着墙上苏轼与王弗成婚时的场景复原,有人轻声感叹这份“幻与姻缘”的细腻,仿佛能透过时光触摸到那份少年柔情。
(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第二幕以密州“超然台”为核心,台上摆着陶制茶盏与诗卷,背景大屏滚动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句。从杭州调任至贫瘠密州,苏轼却在此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展柜中,他与苏辙讨论“超然”之意的书信复制品字迹洒脱,旁边的《密州出猎》手稿引得几位学员俯身细看,有人指着“诗酒趁年华”的字句轻笑,似在感慨这份于困境中提炼诗意的豁达。
(三)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第三幕,氛围沉郁,幽暗灯光下,乌鸦雕塑与御史台场景复原勾勒出乌台诗案的压抑。苏轼入狱130余天的记载与狱中诀别诗手稿并置,字里行间的兄弟情深令人动容。学员们沉默地看着画中苏轼在党争漩涡中的身影,有人轻轻蹙起眉头,似在体会那份从云端跌落的挣扎与坚守。
(四)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幕“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是展览的高光处,光影模拟的黄州雨景中,“竹杖芒鞋”的雕塑伫立其间,《定风波》的吟诵声低回耳畔。展柜里陈列着苏轼躬耕东坡时用过的农具复制品,旁边的《前后赤壁赋》手稿上,“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字句格外醒目。几位学员站在互动光影区,感受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有人微微点头,似在共鸣这份于泥泞中站稳的韧性。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五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里,西湖十景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三潭印月的模型旁,摆着苏轼主持疏浚西湖的奏折复制品。展墙上,他在杭州写下的60余篇诗词手稿按时间排列,从“水光潋滟”到“苏堤春晓”,勾勒出与这座城市的深厚联结。学员们望着画中百姓与苏轼共治水的场景,有人轻声说:“原来‘淡妆浓抹’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实干的故事。”
(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六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透着温情,王朝云的画像与《蝶恋花》词稿相映,展牌上“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典故引得几位学员会心一笑。他们看着苏轼在惠州与百姓共食荔枝的场景复原,再读“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那份在贬谪中寻得的自在,让人心头释然。
(七)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七幕“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的出口处,苏轼在儋州办学的场景令人动容。他教当地人种稻,墙上“问吾平生功业”的题词格外醒目。学员们看着这一幕,有人低声感叹:“原来最了不起的功业,是把他乡变成故乡,把困顿活成传奇。”
离开展览时,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标语上。学员们手中的文创书签印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场与苏东坡的跨时空对话,让那份历经风雨却始终向上的精神,悄然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四、结语
且把新火烹新志,不负韶光不负卿。当中共一大会址的红墙在暮色中定格最后一道剪影,当苏东坡“人生如逆旅”的笔迹在灯光下渐次隐去,红鹰&蓝鲸训练营的这场实践之旅,早已超越了“活动”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信仰、精神的深度淬炼。
红色溯源的篇章里,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的墨香到宣誓墙前震耳的誓词,学员们触摸的不仅是百年党史的脉络,更是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传承。那些泛黄的不平等条约、李大钊的打字机、李白烈士的电台零件,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叩问——当面对挑战时,是否能如先辈般坚守初心?这场溯源,最终化作了学员们肩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让每一份职业追求都锚定着更辽阔的价值坐标。
人文浸润的旅程中,苏东坡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文人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密州出猎的豪情、乌台诗案的困顿、黄州躬耕的坚韧、杭州治水的实干、儋州办学的赤诚……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学员们读懂的不仅是诗词的平仄,更是一种“人生起落皆风景”的处世智慧。当“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书签握在手中,那份历经沉浮而不改的赤诚与韧性,已然成为应对职场压力、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精神钙质——专业精进的路上,既要有攻坚的锐气,更要有容挫的底气。
对于红鹰&蓝鲸训练营的学员而言,这场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既做仰望星空的理想者,以信仰锚定方向;也做心怀温度的坚守者,以风骨抵御风浪。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他们在项目攻坚中面临抉择,会想起中共一大会址里那份 “开天辟地” 的勇气,如13 位代表迈出石库门时那般坚定;当他们在职业困境中感到迷茫,会念起苏东坡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如黄州雨巷中竹杖芒鞋的行者那般通透。
而这,正是这场实践活动最珍贵的馈赠 —— 让红色初心成为穿透迷雾的灯塔,让人文风骨化作踏平坎坷的基石。当指尖再次触碰到石库门的温度,当诗卷里的墨香再次漫过心头,每一份成长都将兼具信仰的重量、精神的厚度,每一步前行都能在历史的纵深里寻得勇气,在人文的广度中汲取力量。这不是一场活动的落幕,而是一段信仰与风骨交织的生命印记,将永远镌刻在成长的征途上,指引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既敢做劈波斩浪的闯将,亦能做从容笃定的舰长。愿这份红色初心的灯塔永明,人文风骨的基石永固,让每一次破浪前行都自带光芒,每一份坚守执着都绽放芬芳!